|
大健康产业服务生态体系的完整构建,任重道远。 大健康产业究竟应该如何估值? 截至目前,500强企业榜中,大概有1/5的玩家覆盖的是大健康领域,虽然对社会价值创造和贡献值还没有明细,但严格意义上讲,总体能够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渗透率在30%。现今许多行业巨头都在如火如荼地扩张大健康产业,却大多仅停留于强化自我属性“玩大玩小”的阶段,既不具备能够改变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又不能改变被市场认知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战略资源玩法。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鲶鱼”,不仅需要“能力练兵”,更需要充分证明优势技术实力和产品兼顾,且能把相应的服务生态做到极致的综合能力。 大健康领域市场制胜的关键是什么? 大健康领域已经逐渐发展成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产业,但是佼佼者却很少,为何?因为胜出者既要从烧钱大战中突围,突破发展瓶颈,又需要对大健康的基本面和市值管理有较为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也不是大健康产业后入局者能够轻易做到的。 比如,电商入局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保险为标签的平安好医生,以在线医疗发力的春雨医生、丁香园等,都有用户流量的不俗成绩,但市场对其态度的扭转,较业务呈现一定滞后性。要想在大健康赛道实现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把关,还需判断需求用户的购买能力和支付意愿,应对差异化的收费标准或价格政策,做盈利商业模式闭环长足的努力。 其中,服务质量履约能力的高低,或将成为大健康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大健康生态的中期和长期目标战略基础如果打得更加扎实,取得可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是水到渠成的事。 大健康赛道马太效应逐渐显现,必须依靠服务体系三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大力探索更加适合医疗健康的产品与功能,用更细致、能够长期解决的方案来吸睛,以此加强大健康领域市场核心渠道的建设;第二个支柱,是要切实提升大健康领域市场服务体系的能力;第三大支柱是有效发挥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这对于为大健康业务定性,提供足够的支持,有着极为重要的参照性。整体来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大健康市场加快消费回暖和潜力释放,用户的健康观念也更加理性成熟。然而,资本由于缺乏对商业模式的整体规划,关注与讨论业绩服务量的提升没有新进展,也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平衡好社会责任担当和占据市场份额仍需要时刻关注。 只有给予品质服务以人性,大健康发展才会有温度 目前大健康产业的资本运作中,投入产出比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也正因此,签订对赌协议的大健康领域合作的不在少数,其都试图“以小见大”来实现扩张规模体量,但却忽略了医疗临床的本质。 比如,医生注重诊疗过程的质量,却对心脑血管等常见普通疾病做不到基本科普知识与健康教育的协同,更遑论为患者提升疾病恢复、转归、预后的认知水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并非由科技赋能(医疗信息化和健康数字化)参与评估健康管理效果就能称之为大健康,这其实是不严谨的说法。大健康发展理念,意味着在医疗服务流程每一个环节中,注重医疗产品服务品质打磨与长周期沉淀,在诊前咨询、诊疗中服务流程、疾病后康复健康指导意见或建议,用科技赋能实现精准管理,达成资源最优配置。 现今大多数健康管理机构难以拥有优质医生资源,医生诊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健康业务未能实现在全面诊前咨询、疾病治疗康复后的精神心理生活质量数据的跟踪记录;更重要的是,医生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感,单纯靠医疗服务“技能”是很难建立的。健康赋能干预业务流程不透明,未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服务细节,自然就无法实现医疗资源最大化的整合效果。 短期来看,大健康领域的玩家,只能以解决眼前自身统筹医疗资源需求问题为主,不具有改变现状的综合能力;长期来看,市场需求的理性升级和用户认知的品质追求,医保支付的深刻变革和监管政策的从严执行,运营理念的转变升级和营销模式的更新换代,人才团队的优化重组,以及市场供需优势的匹配,这不仅仅只是烧钱的事,背后还需要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做支撑。 来源:医学界库 供稿人:刘培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