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部
前沿资讯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前沿资讯
《柳叶刀》子刊发表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症,专家强调疫苗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20-11-05      浏览次数:39

    前不久,美国一名曾为轻症的患者确诊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发展为重症的消息一度引起极大关注。当地时间1012日,这一病例报告正式经过同行评议并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不同于此前香港大学报告的首个确认被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病例,这名患者的免疫系统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病例详细情况

  据论文介绍,这是美国内华达州一名25岁患者,自今年325日开始出现喉咙痛、咳嗽、头痛、恶心、腹泻的症状,并于418日经检测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期间,427日患者症状好转,59日和526日两次核酸检测均已转阴,直至528日患者都没有不适。

  转折发生在531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烧、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和腹泻的症状,不过去医院拍了个X光胸片就回家了。65日,他进一步发展为低氧症,不得不住院持续吸氧,最新X光胸片明显表现出了病毒性非典型性肺炎,并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66日,抗体检测IgG/IgM也均为阳性。

  重复感染的证据

  与在中国香港发现的首个二次感染病例相似,考虑到这名患者曾出现症状恢复且两次核酸阴性结果,研究团队也对其两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次样本的病毒来自同一进化枝——这是当地同时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进化枝。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是一次持续感染导致的病毒再激活,但是,两次样本病毒的基因组有大量其他明显的差别,根据现有科学证据,这些差别无法通过病毒短期内在体内进化来解释。

  此外,该患者也没有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或存在HIV感染,因免疫系统问题而导致病毒未能被身体完全清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第二次发病时,他的父母也检测出新冠阳性,尽管尚未得到测序结果,但这支持了该患者二次暴露和二次感染的合理性。

  基于多方面的详尽证据,研究团队认为,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例二次感染。

 为什么症状更严重?免疫力和疫苗还管用吗?

  在论文中,研究团队也探讨了二次感染症状加重的潜在原因:可能是暴露于非常大量的病毒,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病毒对这名患者更具毒性,也可能是抗体出现了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效应)。

  研究团队指出,该病例提示感染过新冠病毒可能不会给所有个体带来100%的保护力。尽管个例的发现不足以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仍然强烈建议,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个体仍应认真预防后续的病毒暴露风险,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论文通讯作者,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医学院Mark Pandori博士建议。

   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学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表示,虽然已知的二次感染病例只有极少数,但这些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对此,她提出了三点思考。

  首先,与研究团队的观点相似,自然免疫力不一定能让个体在再次感染后免受疾病侵害。迄今已有数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报道,这些患者都没有免疫缺陷,但缺乏血清学数据表明他们是否具有了足够的抗体反应,而且,该病例报告中的美国内华达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尔患者在二次感染后都比首次感染严重。此外,现有二次感染病例大多是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我们还不够了解无症状二次感染病例的情况。

  其次,一名患者前后感染不同病毒株,但并不意味着二次感染是免疫逃逸引起的,换言之,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病毒株设计不同疫苗。就目前而言,一种疫苗足以针对所有的病毒变异提供保护。

  再者,二次感染者还会造成传播吗?现有研究表明,个别二次感染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并不低,因此我们不应指望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来实现群体免疫,这不仅对许多人致命,也无效,实现群体免疫的最安全途径是通过安全和有效的疫苗。

  疫情发展已大半年,但COVID-19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种新的疾病,我们的认知仍然有限。单个病例不能定义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能让我们对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有更多了解,并为疫苗研发提供洞见。目前,我们仍然需要做好万全的防护准备。

                                                                                                   

                                                                                 来 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供稿人:刘培培